查看原文
其他

证大戴志康的倒下不过是逆势而动的一个缩影

小声比比的饭爷 炒股拌饭 2020-01-07
 点击上方蓝字“炒股拌饭”关注我们
从经济历史角度聊社会现实,讲金融故事,谈投资方法

小时候总是不明白,为啥每次看到经济危机的新闻都会有报道说什么知名公司破产了。
当时一直很困惑,这么大公司赚了这么多年钱开了几十年,怎么说破产就破产了?
后来上了中学,学会了玩大富翁这个游戏,明白了很多道理。
在手里现金很少的情况下,还是喜欢一直买地盖楼,突然有次付不起过路费就破产了。
那时候才明白流动性的重要。
这周末刷屏的上海证大以及最近两年一大批企业倒下的历程,和玩大富翁破产的道理是一样的。

01
上海证大的创始人戴志康是江苏海门人。
1987年,戴志康毕业于有中国金融黄埔军校之称的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俗称“五道口”。
中国金融界的多数大咖都是从这里毕业。
这个五道口出来的年轻人在经历了内外资银行几年历练之后,开始独当一面。
1992年,他28岁。
凭借过去积累的关系和资源,戴志康背靠海南证券成立了海南证大富岛基金,并募集了6000万人民币。
这是中国最早的私募基金。
戴志康在海南发迹,也在海南梦碎。
上世纪90年代的海南远比现在任何一个经济特区都要热,那是海南建省以来的第一次经济热潮。
在这次热潮里,很多人得到了锻炼,成为后面中国房地产业内叱咤风云的人物,比如潘石屹,冯仑,任志强都曾经在海南战斗过。
把这次热潮称作中国“房地产”的黄埔军校并不为过。
同样的,热潮褪去时候也淹死了不少精英,比如吉利汽车创始人李书福就在1992年带着几千万资金去海南炒地,2年以后钱没赚到,反而把带去的几千万亏了个底掉,败走海南给他最大的教训就是,自己只能做实业。
戴志康也是被淹死的那个。
1993年开始的宏观调控打碎了海南房地产和土地的泡沫,也粉碎了无数人的富豪梦。
这场宏观调控的故事我们在《宏观调控之殇》里面曾经描述过。
在这次危机中,戴志康同样因为做倒爷炒地杠杆太大,不光输掉了募集来的6000万的一半,自己还赔掉了口袋里的几百万。

02
翻身仗来自1995年。
老期货人都知道,这一年发生了震惊中国的327国债事件。
1995年是国债期货最疯狂的一年,暴富神话不断在国债期货上演。
一些人在这个市场赚得千万亿万身家,捞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各种暴富的神话也在市场不断流传,比如一位投资人当时投入15万,三个月就赚了295万,用他的话说就是“自行车进去,宝马出来。”
更牛逼的是一个财大老师,利用自己的专长,建立了保值贴补率计算模型投入实战3万进去,几个月变成了六千万
暴富的神话不断刺激热钱涌入。
从1995年1月到5月国债期货被中国证监会暂停,短短四个月时间里,上交所国债期货交易量高达5万亿元,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金融期货品种。
热钱的不断涌入也让危机开始悄悄发酵。
1995年2月23日万国证券管金生在国债327合约大战中经开,最后8分钟砸出了2100亿的空单。
当时中国一年的GDP也不过6万亿,这8分钟砸出了全中国GDP的三十分之一。
本来这是多头必死之局,却因为收市以后上交所判定万国证券保证金不足交易违规变成了多头的狂欢。
万国证券亏损16亿破产,管金生入狱,国债期货被关闭。
这一天也改变了许多人的一生
最后这八分钟让许多人在千万身家的暴发户和债台高筑的穷光蛋之间打了个来回。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多空大战中,以中经开为统帅的多方大获全胜,瓜分了巨大的胜利蛋糕,
28岁的魏东,29岁的袁宝璟,34岁的周正毅以及30岁的刘汉在大战中完成了原始积累,成为后期中国资本市场上的超级玩家。
和管金生做对手盘的戴志康也在这次交易里赚到了600万,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戴志康开始在投资上突飞猛进,并且挖掘了苏常柴四川长虹等绩优股。
单单苏常柴一只股票当年就被戴志康买掉了80%的流通筹码,不过因为市场低迷,开始买入后一直是被套牢的。
(最左侧红框区的涨幅在1996-1998年帮助戴志康完成了原始积累)
1996年春节以后,苏常柴四川长虹开始领涨,持续2年的绩优股牛市来了。
集中投资以后不断卖出的戴志康在上面赚了近两个亿。
1998年开始,国家对基金公司进行清理整顿,富岛基金并入深圳久富。
戴志康拿着证券市场赚来的原始资金收购了海南证大在上海的分公司。
从此戴志康以上海证大为平台正式创业。
上海证大也在戴志康创业6年以后变成净资产高达2.5亿的金融集团。
一边在股市厮杀,一面大举进军房地产市场。

03
1999年是戴志康的收获之年,杭州的湖畔花园在上海证大支付富岛基金一亿多欠款和利息之后,进入收获阶段。
当年富岛基金除去炒地输掉3000万,剩下的3000万被拿去买了杭州西郊的260亩农田和池塘,开发湖畔花园项目。
湖畔花园项目获得了巨大成功,不光成为杭州的著名品牌,还获得了数十项奖项,其中包括建设部颁发的“全国城市物业管理优秀示范小区”。
马云在这里买下了人生第一套房子,阿里巴巴也是1999年在这里诞生。
也是从这一年起,证大集团把地产当做了主要发展方向。
2000年前后,证大集团开始移师上海,在浦东低价拿到了可以开发10年的土地,第一个开发的是联洋社区。
很多人觉得证大能在浦东低价拿地很奇怪。
其实不用说2000年,2005年我读大学的时代,浦东还是一片荒凉,当时印象很深的是龙阳路地铁站,虽然是内环,除了新国际会展中心,边上几乎都是农田。当然现在已经是房价10万的一平地方了。
证大集团在上海的高光时刻来了。
联洋社区伴随上海发展成为浦东的高端社区以后,证大连续开发了证大家园,水木清华这些住宅项目。
后面又开发了大拇指广场,九间堂别墅,喜马拉雅中心等知名地产项目。
水清木华和证大家园分别获得2003年度上海市优秀住宅综合金奖和银奖。
九间堂更是戴志康在住宅领域的巅峰之作,不光被评为亚洲十大豪宅,更有诸多名人入住。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马云,南都集团董事长周庆志都是九间堂业主。

2003年、2004年、2005年,证大集团连续三届获得上海市房地产业协会授予的“上海市房地产开发企业50强”。
荣誉获得这么多,财富的增长效应自然巨大。
2002年,戴志康300万购得凯撒的大拇指雕像,把联洋社区商业广场命名为大拇指广场,这一年资产10亿。
2003年,戴志康出资1.5亿全面收购上海世纪,这一年资产15亿。
2006年,随着房价上涨,戴志康资产达到了28亿。
2007年随着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大热,戴志康超过百亿身家,位居胡润房地产富豪榜第28位。
以100亿身家与陈天桥家族和李宁并列胡润百富榜第65位。

03
看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一个国家的皇帝开始不务正业炼丹求长生不老意味着国家开始衰败。
同样的,企业家开始搞文化搞古玩搞中医就意味着离倒台不远了。
戴志康的故事完美展现了这一点。
成名以后的戴志康虽然自命商人,但又总是把哲学和文化挂在嘴边。
他热衷搞美术馆、文化收藏,喜欢穿中式褂子和布鞋。

后面更是和多数地产商不同,早早就对普通住宅失去了兴趣,把精力全部花在了承载自己理想的文化地产项目上。
上海龙阳路的喜马拉雅中心就是他理想的载体。
当时还孵化了个项目叫喜马拉雅FM,相信很多人都用它听过书。
要说有钱了实现自己理想并没啥错,不过这个理想和情怀太过宏大。
为完成这个理想,花去了戴志康近十年时间和超过30亿资金。
从1998年拿地到2006年筹措资金动工就花去了8年。
到2010年喜马拉雅中心建成的时候整整12年已经过去了。
情怀的代价是巨大的。
喜马拉雅中心的巨额投入使得证大错过了2006年以后的上海房地产黄金发展期。
除去一个九间堂,证大集团再没有什么出彩的住宅项目。
曾经有人调侃,喜马拉雅中心的位置绝佳,但证大集团真的是为了文化情怀做了不务正业的事儿。
建筑的外立面是天书,里面有美术馆和大剧院。
如果从商业角度考虑,把文化设施全砸了改成2000间酒店客房,凭借对面新国际会展中心展会客源,每间500元的客单价外加餐饮地下商场一年就能多收三四亿。
后面也不至于折价把40%股权转让给东方资产管理公司。
一路之隔的浦东嘉里就实际多了,从交通导流、商业分区到楼层设置,全部都是为了利润和现金流,当然嘉里中心也是赚的盆满钵满。
有时不得不感慨,情怀只是商业的点缀,现金流才是商业的永恒。

04

更大的转折点发生在2010年2月,上海证大以92.2亿元拿下上海外滩8-1地块,刷新了当时的地王纪录。

这一年开始的还有国家的宏观调控。

两年之前的2008年12月,为应对那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救市措施。

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房地产市场触底复苏。

2009年房价大幅上涨,全国平均房价增长率达到23.3%,上海则是56.7%

在这个背景下,2010年4月,“史上最严厉的调控”在“两会”之后拉开序幕。

在土地供应、市场结构、税收和信贷调控基础上,全面祭出限购措施遏制房地产过热。

同时倒霉的还有戴志康的资金链,宏观调控导致银行信贷受到限制,不得不把外滩地王转手。

按照上海证大2009年中期报告,公司净资产总额仅30亿元,期末现金及现金等值项目为4.34亿元。公司2009年上半年营业额为8.48亿元,尚不到购地价格的十分之一。

这点钱根本不足以支撑这么大的项目,后面银行信贷受到限制,退出已经成为必然。

2011年底,证大集团先是将外滩项目50%股权转手给郭广昌的复星,后又联手绿城将剩下50%股权卖给了潘石屹的SOHO中国。

败退外滩项目的戴志康在这一年又做了个错误决定,在南京重启文化地产项目。

要知道调控2011年并没有结束,一直持续到了2014年底。

此后几年他把公司重心移到了南京,先后开发了南京大拇指广场,南京喜马拉雅中心等项目。
在紧缩的调控政策下,文化地产占用资金大,周转慢的特点使得证大集团的现金流日益吃紧。
2014年开始,地产业务出现业绩大幅下滑加严重亏损,负债也不断增高。
2015年,证大集团旗下地产上市公司上海证大被迫易主,戴志康和女儿戴陌草把手里42%的股权折价出售给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基本退出地产业务。
12.507亿港元的价格被戴志康形容为“半卖半送”。
靠着这笔钱,戴志康开始投入自己“新”的事业。
证大这个场景和2018年的万达何其相似。
在紧缩的政策背景下,万达因为流动性不足出了问题。
差别就是万达老王反应很快,高速扩张的万达在紧缩的政策下被抽贷,迅速选择了断臂求生。
万达文旅卖给了融创,旗下的酒店卖给了富力,快速回收流动性,减少债务负担。
老王不愧是枭雄本色,在那个时刻,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05
去年12月刚刚开始写文章时候,曾经写过一篇《为啥你总做接盘侠》。
文章里写过这样一段话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去杠杆,加杠杆都是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进行的。从来没有一直加的杠杆,也没有不停在去的杠杆。你的使命就是在加杠杆到来之前上车,去杠杆时候下车。
其实这段话不管对开发商还是个人,在过去30年一直都是适用的。
大家常说顺势而为,对企业和投资者来说,最大的势就是政策驱动。
投资的核心要素就是借政策的势加杠杆,这也是恒大碧桂园几年前在做的事儿。
高杠杆又逆势的,一般活不过两年。
证大在老本行地产倒下的经历,也完美证明了逆势而为的结果。
回顾一下上波楼市上涨,可能大家感受会更深。
2010年是上一轮楼市宏观调控的开始。
直到2014年,全国房地产还库存高企。
2015年在“稳增长”和“去库存”的政策诉求下,出台了四轮刺激政策,主要是放松限购限贷,加强信贷支持和税收减免。
到2017年,全国楼市暴涨。
当年在三四线逆势拿地苦苦挣扎的恒大碧桂园已经在销售榜登顶。
所有的舆论都在讲他们是一场豪赌,后面的登顶,不过是赌对去库存和加杠杆大方向的奖赏。
类似的转折点在历史上还有好多次。
历史一轮轮重演,唯一不变的是人民群众依然疯狂,无论是抢盐还是抢房。
回头看,扩张太快杠杆太高的个体或企业都在转向点悄然死去。
最后活的最好,扩张最快的,反而是嘴上只求“活下去”,背地却在悄然收购死去同行的万科。

06
2011年底,除去在南京进军文化地产,上海证大金服也在同年成立。
败走地产的戴志康当时做了个总结,地产上失败的原因是没有把情怀和现金流结合好。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情怀滋养资本,实现情怀了资本的完美结合。”

他选择的解决之道是重回金融,只不过这一次他选择了互联网金融。
证大金服首先推出的是“证大E贷网”,2014年开始推出P2P平台捞财宝。
2015年前后,戴志康正式为证大集团确立了三大产业:互联网金融、文化和大健康。
后两个没法快速产生利润,互联网金融当仁不让的成为证大的主战场。
同样在2015年,戴志康接受东方早报采访时表示: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证大排前三位,仅次于宜信和陆金所。
当时东方早报曾经有个疑惑,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难道不怕政策有变数?戴志康则自信的表示,我们在行业已经处于领先,随便政策怎么出,我们都不会被政策挡在门外。
戴老板显然太自信了。
资产端有多大问题我们不得而知。
不过在政策端,他显然是再一次踏入了逆势而动这条河里。
回顾历史,调控只要出现,每次必定是矫枉必须过正。
这时候监管的剧烈转向也如同暴风骤雨。
随着千亿平台团贷网爆雷、红岭创投“良性”清盘、P2P一哥陆金宣布退出,头部平台的状况都预示着互联网金融这个行业已经走到了尽头。
监管对网贷平台开始持续加码整治。
央行在2019年下半年电视会议中提到,要求继续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要稳妥有序化解存量风险、多措并举支持和推动网贷机构良性退出或平稳转型。
这一次逆势的证大已经没有像上次地产项目失败以后的好运气。
暴雷的前一天,戴志康在致全体员工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
“平台实控集团将对平台的资产清收和整体良退提供全力保障。”
8月12日新的邮件发出,5000员工被裁。
“根据政府监管要求,即日起本公司暂停所有的贷款新增业务,保留正常的贷后催收,并决定提前终止本公司总部及公司下属全部分公司人员劳动合同。
8月26日,戴志康致信捞财宝投资者,表示“不甩锅、不跑路、不失联”:
3天后,戴志康投案自首……
“艺术有喜剧和悲剧,而悲剧更震撼人心。”
这是戴志康在微博上的最后一条留言,时间停留在2019年6月29日。
尽管钱可能是还不上了,但他真的没有跑路,也没有失联,总算还是一条有担当的汉子。
全文完!!


延伸阅读:
理解政策才是一切投资的核心
08年那场墙倒屋塌遍地哀嚎的金融危机到底发生了啥
央行的房贷利率新规到底想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